#谈谈“互联网”
借这个机会,让我们来说说互联网。有同学把它叫做作业,有人称之为论文,于我我想应该是随谈,谈谈我的认识,谈谈我的理解。
关于互联网会有很多话题可以聊,咱们就从一小一大两个方面去探索。一小,就是单个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创造历程;一大,就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猜测,当然了,也是自己的一点愚见而已。
互联网所呈现在大众眼前的载体是什么呢?是产品。淘宝是个产品,苏宁易购也是个产品,QQ也是个产品。不同的是,产品又大有小,有强有弱。那这些所谓“产品”的造物主们是如何将这些产品创造出来的呢?这就是今天所要聊得第一点。
互联网产品的诞生,可能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,但大都都是由于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。好比说,之前写信,觉得很麻烦写完还得寄,寄完还得等,于是后来有了电报,后来又有了电话,后来又有了IM,语音,视频聊天。所以,一个不满一个好的idea是互联网产品的一个开始,但是这远远不够,因为它只是一个idea而已,谁都会发牢骚,谁都会有想法。要想成为一个造物主,其具备的能力应该包括三个阶段。阶段一:将idea变成一个可以运作的项目;阶段二:将这个项目变成一个可以运营的产品;阶段三:将这个产品,变成利润。
而今天,我们只谈关于第一阶段的事情。生理学讲,一个想法只是一簇脑电波,一种思维方式也只不过是脑电波局动的一组规律样本。如果你是个有心人,捕获住了这一簇脑电波,并且用持久化的方式记录了下来,那么恭喜,你已经拥有了这个产品的蓝本,这种持久化,可能存在于iPhone中的备忘录中,也可能是笔尖草草的留书。
如果说“想法”是女娲手中的一滩泥的话,那么接下来的跨越就决定这摊泥是捏成人形的还是nothing。那,接下来究竟需要做什么?画出来。画出wireframe,异或称之为“草图”、“线框图”。其实他的作用是用来联系,联系想法和实际大量信息之间的映射;联系自我思维和他人认知的桥梁。并且可以验证伟大的想法究竟能不能由己之力落地生根。
Wireframe将想法呈现在纸面上这是一个跨越,之所以是跨越,因为这两个阶段之间其实还有很长的一个过程。
我把这个过程称之为“描述”,意思是用语言描述出来让他人能理解你的意图,最常用的方法是Stories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如果你是在做订鲜花的app,你的story应该是:小明在上班的路上,突然意识到今天是女朋友的生日,于是掏出手机,打开xxx应用,在上面订了艺术玫瑰花并完成了支付。如果有补充需求那就这样描述:当小明的女朋友收到鲜花的同时,xxx应用及时的推送了一条信息给小明。类似这样的描述,别人听着就相对容易知道你这个产品是干嘛的,增强了解和认同感。因为很可能此时的听众就是VC。
接着才是正在的wireframe,将stories用产品原型描述出来,这个意义在于指导开发。Wireframe指导UI输出Hi-Fi,Hi-Fi再指导代码实现。当然,这个过程就不是一个个体能够完成的了,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去运作。
第二点,未来,如果拿来谈的话就略显心虚了。我思考的未来,应该会完成一个产业互联网的转型。传统服务行业的转型,服务自己优化,销售交给互联网运营公司。比如酒店,专心的去做好卫生、环境、餐饮娱乐,至于房间定价多少,有多少空房,价格什么时候该涨什么时候该降,这都应该由专业的公司去运营去销售。
另一个是数据,这里的数据并不是说所谓的大数据,用来看一年间什么时间段走高速的人最多,哪个路段最赌。而是一种预测,客户走进餐厅的那一刻起,就能猜出他要点什么菜;客户走进商场就知道他喜欢什么类型的款式。这些都是现阶段做不了的,因为数据积累还不够,更糟糕的一点,现在互联网充斥的垃圾数据太多,如何精捡也是个课题。
Okay,that’s all。